读书种子
2020-04-20 15:52:46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周媛 | 作者: 聂鑫森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4167

某个年轻人修持谦逊、刻苦向学,上年纪的长辈和老师,总会情不自禁地夸赞:“真个是读书种子,前途无量。”

这话自然不错,表达了对后学的提携和赞誉之情。但似乎疏离了“读书种子”的原意,因“种子”一词,只是联想到年轻而好读书者,就片面了。


宋朝人罗大经在《鹤林玉露》卷十一中说:“周益公言:‘汉二献皆好书,而其传国皆最远。士大夫家,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》’”另一位宋朝人周密也说过类似的话:“山谷云:‘士大夫子弟,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,有才气者出,便当名世矣。’”(《齐东野语•书种文种》)尔后,以“读书种子”指代世代相传的读书人。《明史•方孝孺传》称:“城下之日,彼必不降,幸勿杀之。杀孝孺,天下读书种子绝矣。”当时慷慨赴死的方孝孺,四十六岁。1979年修订本《辞源•读书种子》,解释得十分精当:“喻累代读书之人,如种子相传,衍生不息。”

“读书种子”含有两个层面的意蕴,一是指读书破万卷、腹笥丰盈并撰述不辍的人,二是指传承道德、学识的人,如孔子门下“弟子三千,贤人七十”,便是最典型的例证。“读书种子”又简化为“读书种”,清代人赵翼在《题女史骆佩香秋灯课女图》诗云:“岂知深闺读书种,也要专心度针孔。”这位“课女”的母亲,便是“读书种子”。

中国的传统文化,之所以绵延不绝,是因历代皆有众多的“读书种子”。他们人格高尚、学养渊深,同时又诲人不倦以传薪火。在清代王启源编辑出版的《曾国藩日记类抄》一书中,有“壬寅十一月”一则,谈到读书与修身相结合的人,才能成为最好的种子:“谷之坚实也,乃所以为始播之种子也……此中无满腔生意,若万物皆资始于我心声,不可谓之至静之境也。”

章太炎可称为“坚实”的“读书种子”,既学富五车又多传世之作,门下弟子甚众,且卓然立世者不少。1906年至1911年他避难日本东京,并开坛讲学,“当年听讲的学生中,日后多有出类拔萃者。”(陈平原《学生记忆中的“讲学”》)如黄侃、钱玄同、朱希祖、许寿裳、鲁迅、周作人等,此中的数位,后来又成为北京大学及其他名牌大学的传道、授业、解惑者。黄侃称为“章门头号大弟子”,“在治学方面,他主张‘师古而不为所囿,趋新而不失其规’,‘以四海为量,以千载为心,以高明远大为贵。’他平生圈点和批校之书多达数千卷,全都一丝不苟。他在文字、音韵、训诂方面的学问远绍汉唐,近承乾嘉,把声韵结合起来研究”(王开林《大变局与狂书生》),从而取得惊人实绩。晚清著名经学大师王闿运,湘潭人,读书、著述硕果累累,同时“为出所学以教后进……成材甚众。”(《清史稿》)仅湘、鄂两省,闻名于世的弟子就有:廖平、岳森、杨锐、杨度、杨钧、杨庄、胡从简、宋育仁、刘光第、齐白石……可谓桃李门墙,蔚为大观。

当下,社会安定,经济繁荣,人民生活富足,大力倡导读书,是时代的需要,也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的需求。祝愿有更多的“读书种子”,生根、长叶、开花、结果,则春光秋色无边无涯。



责编:周媛

  下载APP